【一縣一品】泉州市惠安縣創新實施“1243”模式助推基層政務服務提質增效
2023年,全市政務服務中心深入貫徹落實省委市委關于“深學爭優、敢為爭先、實干爭效”行動部署,打造“傾情服務、馬上就辦”新風正氣福建“名片”踐行活動,持續強化擔當意識,優化營商環境,有力推動政務服務提質增效、創先爭優、服務發展,泉州市行政服務中心管委會現開設“一縣一品”專欄,集中刊發一批縣區可復制、可推廣、可借鑒的優化營商環境典型經驗做法,供學習交流借鑒。
基層政務服務是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、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環節。今年來,泉州市惠安縣聚焦群眾辦事需求,深化政務服務數字化改革,創新實施“1243”模式,試點先行推動泉州市“互聯網+政務服務”一體化行政服務平臺(以下簡稱“泉州市一體化平臺”)鎮村拓展應用,為提升基層政務服務效能注入強大動力,實現基層群眾“小事不出村、大事不出鎮”,不斷提升基層群眾的獲得感、幸福感和滿意度。
一、構建“一套體系”
組建泉州市一體化平臺鎮村拓展應用工作專班,采取試點先行、以點帶面、全面鋪開的工作思路,堅持系統觀念,迅速啟動、統籌推進,構建縣鎮村三級聯動,上下貫通的工作體系。以兩批次6個試點鎮為先鋒隊,先后召開專項推進會4次,深入鎮村調研指導6次,組織現場培訓12場,指導培訓300余人次,印發《關于全面落實政務服務鎮村拓展應用試點工作的通知》等系列文件,細化目標任務,明確責任分工;同時建立“日對賬、周調度、月通報”機制,將12個鄉鎮鎮村拓展應用情況納入年度綜合績效考評,持續強化上下聯動、同向發力的工作推進體系。
二、梳理“兩張清單”
以基層群眾需求為導向,通過查閱辦件臺帳、現場座談交流等形式,梳理細化鎮村拓展應用服務事項。一是梳理高頻事項清單。首批梳理了28項高頻事項清單,涵蓋醫社保登記、救助補貼、土地建設、資格認定、證照核發等五大高頻領域,同時深化流程再造,進一步簡化辦理流程,壓縮事項辦理環節,共計壓縮時限417天,壓縮比達81.28%。二是優化村居證明清單。按照“立足需求、兼顧實際、逐項梳理”的原則,梳理完善村居出具的證明事項清單,持續優化村居證明模版,目前已梳理“親屬證明”“健在證明”等14項村居證明。
三、拓展“四個功能”
依托泉州市一體化平臺,拓展推廣“互聯網+政務服務”技術應用,持續優化辦事服務體驗。今年來,通過數據共享集約利用,共推送辦件二維碼6350個,減少信息錄入次數2467次,惠及群眾26000余人。一是鎮村聯動。由村(社區)工作人員受理并錄入辦件信息,辦件數據通過平臺直達鎮級,鎮級工作人員實時對村(社區)送審件進行審批,實現數據直達,信息共享,創新打造鎮村兩級“受審分離”服務提速模式。二是掃碼錄入。針對鎮級辦件“二次錄入”的問題,引導工作人員通過“掃碼槍”掃描村級辦件二維碼,實現辦件信息自動讀取、自動填充,進一步提升信息錄入準確性,提高辦件效率,實現人力資源的有效利用。三是線上填表。梳理鎮村聯動事項所涉表單,實現紙質表單電子化,表單數據分類輸出,自動生成申報材料,降低群眾申報難度,減少群眾因多次填表而導致的低效浪費。四是模擬操作。運用線上模擬操作考試系統,通過視頻學習、文檔學習、系統實操等方式,進一步提升窗口工作人員操作技能和服務水平,推進政務服務向基層延伸。
四、推動“三個轉變”緊盯鎮村辦件“受理-審批-決定”三個環節,著力減流程、補短板、提質效,轉變“群眾提交紙質材料-村級收集匯總上報-鎮級人工核驗審批 ”的傳統模式。鎮村拓展應用實現全縣12個鄉鎮218個行政村全覆蓋,鎮村聯動、村居證明、其他事項推廣率均為100%。一是“聯動”受理,變“多頭跑”為“協同辦”。村級工作人員通過泉州市一體化平臺“鎮村聯動”相關模塊受理群眾辦件,辦件信息同步傳送鎮級端口,實現即送即審,極大縮短辦件時限。自推行以來,“鎮村聯動”累計辦理7000多件,當日即辦率較推行前提升了35.44%。二是“指尖”審批,變“線下跑”為“網上辦”。通過“泉州行政服務”和“惠安政務服務”微信公眾號“掌上審批”端口,鎮級工作人員可利用手機端進行在線審批,實現事項審批從“電腦端”向“移動端”延伸。今年來鎮村聯動“掌上審批”辦件量4300多件,掌上率達61.43%。三是“智慧”簽章,變“多趟跑”為“自助辦”。持續優化村居證明電子簽章功能,村居證明審核通過后,群眾可通過“村居智助”模塊,自行調取下載,后臺同時將村居證明轉化為共享材料,納入個人證照共享庫,實現電子化應用。今年來累計為群眾自助開具村居證明14000多件,證明電子化率達100%。
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